
基本定义
最后通牒:这个词源自法语“dernier délai”,意为“最后的期限”。在现代汉语中,它指的是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最后警告或要求,通常伴随着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满足要求,将采取严厉措施的威胁。
语境分析
- 文学:在小说或戏剧中,最后通牒常用于增加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强调某事的紧迫性或严重性。
- 专业领域:在国际关系或法律领域,最后通牒常用于正式的外交文件或法律文书。
示例句子
- 政府向叛乱分子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48小时内投降。
- 公司管理层对员工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再不提高工作效率,将进行裁员。
- 她对男友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么结婚,要么分手。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警告、威胁、最后警告
- 反义词:邀请、提议、恳求(这些词表达的是友好或协商的态度,与最后通牒的强制性相反)
词源与演变
最后通牒源自法语,最初用于外交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商业、个人关系等。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国际关系中,最后通牒是一种常见的外交手段,用于表达一国的决心和立场。在个人关系中,它可能用于解决冲突或推动决策。
情感与联想
最后通牒通常带有一种紧迫和威胁的情感,让人感到压力和不安。它也可能引发对抗或解决问题的决心。
个人应用
在商业谈判中,我曾遇到过对方发出最后通牒的情况,这迫使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最后通牒可以用来形容爱情的紧迫性:
“在这最后的通牒里, 爱,要么燃烧,要么消逝。”
视觉与听觉联想
- 视觉:想象一个紧张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倒计时的钟表。
- 听觉:电影中紧张的背景音乐,伴随着角色发出最后通牒的台词。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ultimatum”直接对应最后通牒,用法和含义相似。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的“ultimatum”,德语的“ Ultimatum”,也有类似的表达。
反思与总结
最后通牒是一个强有力的词汇,用于表达紧迫和威胁。它在不同语境中都有应用,且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普遍性。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最后通牒
的字义分解
最[ zuì ]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冃(mào),从取。本义:冒犯夺取)。
2.
同本义。
【引证】
明·刘三吾《许国襄简王公神道碑铭》-公既诸将一禀睿筭,与贼遌,最,遂下之。
[更多解释]
后[ hòu ]
1.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更多解释]
通[ tōng,tòng ] [更多解释]
牒[ dié ]
1.
(会意。从片,葉(yè)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
2.
同本义。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引证】
《说文》。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版,札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受牒而退。 《汉书·路温舒传》-截以为牒。 左思《吴都赋》-王牒石记。
【组词】
金牒;玉牒
[更多解释]
最后通牒
的分字组词最后通牒
的相关词语wéi shàn zuì lè
为善jǔ zuì
举huì zuì
会fán zuì
凡wàn nián zhī hòu
万年之wàn mǎ zhēng xiān,huá liú luò hòu
万马争先,骅骝落sān sī ér hòu xíng
三思而xià pō bù gǎn,cì hòu nán féng
下坡不赶,次yī niàn tōng tiān
一念yī diǎn xī tōng
一点犀yī qiào bù tōng
一窍不yī qiào tōng,bǎi qiào tōng
一窍jiāo dié
交xìn dié
信sēng dié
僧rú dié
儒【最后通牒】的常见问题
-
1.最后通牒的拼音是什么?最后通牒怎么读?
最后通牒的拼音是:zuì hòu tōng dié
-
2.最后通牒是什么意思?
最后通牒的意思是:又称哀的美敦书”。意思为,谈判破裂前的最后的话”。是一方或一国就自己提出的最后条件,要求对方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明确答覆,否则将要采取强制措施的书面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