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慨乎言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感慨地表达”或“深有感触地说”。其中,“慨”表示感慨、感叹,“乎”是语气词,相当于“地”,“言”即说话,“之”是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整个成语强调的是在表达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常用于描述某人在深刻体验或强烈感受后所发表的言论。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慨乎言之”常用于描述人物在经历重大**或深刻思考后的发言,增添了情感深度和哲理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演讲或讨论中,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历史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学者或专家在深入研究后的见解。
示例句子
- 他在会议上慨乎言之,表达了对当前教育体制的深刻担忧。
- 老教授在退休告别会上慨乎言之,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对未来的期望。
- 面对自然灾害的破坏,市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慨乎言之,誓言要重建家园。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感慨万分、深有感触、感慨系之 反义词: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旁观
词源与演变
“慨乎言之”这一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文学和正式文体中仍保持其地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强调情感和道德的表达是重要的。因此,“慨乎言之”这样的成语反映了在表达个人观点或情感时,情感的深度和真诚性被高度重视。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庄重和深刻。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重要时刻发表的充满情感和智慧的言论,这些言论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听到一位资深学者慨乎言之,他的话不仅启发了我对研究主题的思考,也让我感受到了学术交流中的情感力量。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慨乎言之,星辰见证了我的孤独与思考。”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一位老者在月光下,面对着广阔的海洋,慨乎言之,这样的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宁静与听觉上的深沉。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ak with deep emotion”或“express with heartfelt feeling”,但这些表达没有“慨乎言之”那种文化和语言的独特韵味。
反思与总结
“慨乎言之”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和文学韵味的成语,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我的语言表现力和文化理解力。
慨乎言之
的字义分解
慨[ kǎi ]
1.
(形声。从心,既声。本义:不得志而愤激)。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慨,忼慨壮士不得志也。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组词】
愤慨;慨切、 慨爽、 慨慷
[更多解释]
乎[ hū ]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更多解释]
言[ yán ]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更多解释]
之[ zhī ]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更多解释]
慨乎言之
的分字组词慨乎言之
的相关词语【慨乎言之】的常见问题
-
1.慨乎言之的拼音是什么?慨乎言之怎么读?
慨乎言之的拼音是:kǎi hū yán zhī
-
2.慨乎言之是什么意思?
慨乎言之的意思是:慨:感慨。形容非常有感触地谈论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