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削木为吏”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将木头削成官员的样子,通常用来比喻或讽刺那些徒有其表、没有实际才能或权力的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形式上的模仿,而非实质上的能力或权威。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削木为吏”常用来讽刺那些只注重外表和形式,而忽视内在实质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看似有权有势,实则无能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某些政治体制或社会结构中的形式主义现象。
示例句子
- 他虽然穿着西装革履,但做起事来却毫无章法,真是削木为吏。
- 这个部门的领导只是削木为吏,真正决策的都是背后的高层。
- 不要被他的头衔迷惑,他不过是削木为吏,没有实权。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徒有其表、虚有其表、形式主义
- 反义词:实至名归、名副其实、真才实学
词源与演变
“削木为吏”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实质与形式关系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形容人,也可以用来批评某些制度或现象。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实质往往被认为比形式更为重要。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态度,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社会价值观。
情感与联想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轻蔑或讽刺。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人或事物,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这些人的评价和态度。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些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人,尤其是在职场或社交场合中遇到这样的人时。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削木为吏,徒有其表,风吹雨打,终成朽木。”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雕刻粗糙的木制官员雕像,听觉上,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讽刺或嘲笑的声音。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纸**”(paper tiger)在英语中用来形容看似强大实则无力的对象。
反思与总结
“削木为吏”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反映了人们对实质与形式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批判形式主义,强调实质的重要性。
削木为吏
的字义分解
木[ mù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更多解释]
为[ wéi,wèi ]
1.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更多解释]
吏[ lì ]
1.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2.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更多解释]
削木为吏
的分字组词削木为吏
的相关词语【削木为吏】的常见问题
-
1.削木为吏的拼音是什么?削木为吏怎么读?
削木为吏的拼音是:xuē mù wéi lì
-
2.削木为吏是什么意思?
削木为吏的意思是: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侮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
3.削木为吏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削木为吏的近义词是: 刻木为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