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汇“五诰”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文献,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和历史文献中。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五诰”进行分析:
基本定义
“五诰”是指古代中国周朝时期,周公旦为巩固周朝统治,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文书,包括《康诰》、《酒诰》、《梓材》、《召诰》和《洛诰》。这些文书主要用于教导和警示诸侯及官员,强调忠诚、节俭、公正等价值观。
语境分析
在文学和历史学术领域,“五诰”常被提及,用以研究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思想。在口语中,这一词汇几乎不使用,除非是在专门的历史或法律讨论中。
示例句子
- 在《尚书》中,《五诰》被视为周公治理国家的重要文献。
- 学者们通过对《五诰》的研究,深入了解了周朝的法律体系。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古代法律文书、周朝法典
- 反义词:现代法律、当代法规(这些词汇与“五诰”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异)
词源与演变
“五诰”一词源自《尚书》,是古代中国文献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书的内容和形式对后世的法律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书如“五诰”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这些文书的制定和传播,对维护周朝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
情感与联想
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史和法律的学者来说,“五诰”可能引发对古代智慧和法律精神的敬仰。对于一般读者,可能更多地联想到古代的严肃和庄重。
个人应用
由于“五诰”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历史术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接触到这一词汇。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引用“五诰”来增强作品的历史真实感和文化深度。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古代官员在朝堂上宣读“五诰”的场景,可能伴随着庄重的音乐和严肃的氛围。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法律或道德训诫文献也存在,如古罗马的《十二表法》,它们在各自的文化和历史中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反思与总结
“五诰”作为一个历史术语,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但它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和政治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了解“五诰”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方式和文化传统。
五诰
的字义分解
诰[ gào ]
1.
(形声。从言,告声。本义:告诉)。
2.
同本义,上告下曰诰。
【引证】
《说文》。段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诰,告也。 《说文通训定声》-按,上告下之义,古用诰,秦复造诏安当之。 《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 《易·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列子·杨朱》注-告上曰告,发下曰诰。 《书·序》-雅告奥义。 《荀子·大略》。注:“诰誓以言辞相诫约也。”-诰誓不及五帝。 《书·大诰》释文-至秦又造诏字以当之。
【组词】
诰命夫人、 诰授、 诰文
[更多解释]
【五诰】的常见问题
-
1.五诰的拼音是什么?五诰怎么读?
五诰的拼音是:wǔ gào
-
2.五诰是什么意思?
五诰的意思是:指《尚书》中《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