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一蹶不振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一旦跌倒就再也站不起来”。基本含义是指人或事物遭受一次挫折或失败后,就无法恢复元气,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无法重新振作。
语境分析
-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经历重大打击后,心理或精神状态的彻底崩溃,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黛玉死后的一蹶不振。
- 口语语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在事业、学业或情感上遭遇失败后,长时间无法走出阴影,如“他自从失业后,就一蹶不振了”。
- 专业领域:在经济学或企业管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企业在经历重大危机后,无法恢复市场竞争力,如“这家公司自从金融危机后就一蹶不振了”。
示例句子
- 他在股市中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 那支球队自从换了教练后,成绩一蹶不振。
- 她失恋后,整个人变得一蹶不振,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活力。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萎靡不振、一落千丈、一败涂地。这些词汇都描述了从高处跌落,无法恢复原状的状态,但“一蹶不振”更强调的是持续的、无法逆转的低迷。
- 反义词:东山再起、重振旗鼓。这些词汇描述的是从失败中恢复,重新获得力量和活力的过程。
词源与演变
“一蹶不振”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一蹶不振,终身不反。”原指政治上的失败导致个人或国家长期无法恢复,后来泛指各种失败后的长期低迷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失败乃成功之母”,鼓励人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站起来。因此,“一蹶不振”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文化价值观相悖,强调的是失败后的无助和绝望。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担忧,联想的是那些在失败后无法重新站起来的个体或集体,引发对人生挫折和困境的深刻思考。
个人应用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朋友或亲人在经历重大打击后,长时间无法走出阴影,这时可以用“一蹶不振”来形容他们的状态,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雨过后,不见彩虹,一蹶不振的心,何时能重见光明?”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黑暗的房间里,四周寂静无声,这种画面强化了“一蹶不振”的绝望感。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音乐,如悲伤的小提琴曲,增强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ever recover from a setback”或“fall into a deep slump”,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反思与总结
“一蹶不振”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失败后的长期低迷状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状态,还引发了对人生挫折和困境的深刻思考。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们在面对失败时的复杂情感和心理状态。
一蹶不振
的字义分解
一[ yī ]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更多解释]
蹶[ juě ]
1.
(形声。从足,厥声。本义:倒下,跌倒)。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蹶,僵也。 《吕氏春秋·慎行》-小人之行,不蹶于山。 《吕氏春秋·尽数》-处足则为萎,为蹶。 唐·李朝威《柳毅传》。又如:蹶角(额角叩地,表示恭敬诚恳);蹶踬(跌倒,颠仆);蹶躄(颠跌,奔波);蹶踣(颠仆,跌倒);蹶跌(跌倒)-毅恐蹶仆地。
[更多解释]
一蹶不振
的分字组词一蹶不振
的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