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畏友:指那些在道德品质、学识修养上令人敬重,能够直言规劝的朋友。这种朋友在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对朋友的错误也能毫不留情地指出,使人既感到敬畏又感到亲近。
语境分析
-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畏友常被描绘为忠诚且正直的角色,如《论语》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其中提到的“直”即指畏友。
- 口语:在日常交流中,畏友一词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人们会用“诤友”、“良师益友”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畏友的概念可能被用来分析健康的人际互动和反馈机制。
示例句子
- 他是我的一位畏友,每次我犯错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指出。
- 在学术圈,能够拥有几位畏友是非常宝贵的,他们能帮助你保持学术诚信。
- 真正的畏友不仅在顺境中与你同行,更在逆境中给你力量。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诤友、良师益友、益友
- 反义词:损友、狐朋狗友、酒肉朋友
词源与演变
畏友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强调朋友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重视,尤其是在强调个人成长和道德修养的语境中。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畏友的概念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强调的是朋友之间的正直和忠诚。在现代社会,这一概念也被用来强调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正面的社会互动。
情感与联想
畏友一词给人以正直、忠诚和责任感强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困难时刻能够给予支持和建议的朋友,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诚实和正直。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畏友,他总是在我做出错误决定时直言不讳地指出,虽然有时让人感到不舒服,但长远来看,这种直率的反馈帮助我避免了更大的错误。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畏友可以被描绘为:
在人生的旅途中,
畏友如明灯,
照亮前行的道路,
驱散迷雾与困惑。
视觉与听觉联想
畏友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两个人在崎岖的山路上并肩行走,其中一人手持火把,照亮前方的道路,象征着畏友在困难时刻的支持和指引。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畏友
的字义分解
畏[ wèi ]
1.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2.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书·皋陶谟》-天明畏。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更多解释]
【畏友】的常见问题
-
1.畏友的拼音是什么?畏友怎么读?
畏友的拼音是:wèi yǒu
-
2.畏友是什么意思?
畏友的意思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