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太公钓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姜太公(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但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钩,且鱼钩离水面三尺。他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周文王的注意,最终周文王果然被他的智慧和策略所吸引,邀请他出山辅佐。因此,这个成语比喻有意识地设置圈套或陷阱,等待对方自愿上钩。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太公钓鱼”常用来形容某人巧妙地设下计谋,等待对手或目标自己陷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故意设下陷阱或圈套,等待别人上当。在专业领域,如商业策略或政治斗争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策略性的等待和诱导。
示例句子
- 他就像太公钓鱼一样,故意放出一些消息,等待对手自己跳进陷阱。
- 这场谈判,我们采取太公钓鱼的策略,让对方先提出条件。
- 她用太公钓鱼的方法,成功地吸引了潜在客户的注意。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守株待兔、坐等其成、设局待敌 反义词:主动出击、积极进取、先发制人
同义词中,“守株待兔”强调被动等待,而“太公钓鱼”则强调有意识地设下诱饵。反义词则强调主动性和积极性。
词源与演变
“太公钓鱼”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讲述了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描述策略和计谋的常用表达。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姜太公被视为智慧和策略的象征。因此,“太公钓鱼”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成为描述策略和计谋的常用表达。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慧和策略的联想,同时也带有一种等待和耐心的情感。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时需要巧妙地设下计谋,而不是直接冲突。
个人应用
在商业谈判中,我曾使用“太公钓鱼”的策略,通过放出一些诱人的条件,成功地吸引了对方的注意,最终达成了更有利的协议。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渭水边,太公钓鱼, 直钩无饵,智慧深藏。 愿者上钩,策略高明, 千年传颂,智者之光。”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一幅画面:姜太公坐在渭水边,手持直钩,神情自若。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氛围。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it and switch”(诱饵和转换),但这个表达更多指的是一种商业欺诈行为,与“太公钓鱼”的策略性等待和诱导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太公钓鱼”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缩影,也是一种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时需要巧妙地设下计谋,而不是直接冲突。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策略思维。
太公钓鱼
的字义分解
太[ tài ]
1.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2.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更多解释]
钓[ diào ]
1.
(形声。从金,勺声。本义:以钩饵取鱼)。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钓,钩鱼也。 《诗·卫风·竹竿》-以钓于淇。 《论语》-子钓而不纲。 唐·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 唐·柳宗元《江雪》-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组词】
钓蛤蟆
[更多解释]
太公钓鱼
的分字组词太公钓鱼
的相关词语yī qián tài shǒu
一钱sān bǎo tài jiàn
三保sān tài
三sān fēng tài shǒu
三风yī guó sān gōng
一国三yī zì rù gōng mén
一字入yī zì rù gōng mén,jiǔ niú bá bù chū
一字入yī xīn wéi gōng
一心为shàng diào
上xià diào zi
下rèn cóng fēng làng qǐ,wěn zuò diào yú chuán
任从风浪起,稳坐rèn píng fēng làng qǐ,wěn zuò diào yú tái
任凭风浪起,稳坐sān wén yú
三文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
三日打shàng gān yú
上竿cóng què yuān yú
丛雀渊【太公钓鱼】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