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 còu,dī jiù
拼音
gāo còu jiù
繁体
高不輳,低不就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进退两难处境"
近义词
高不凑,低不就
高不辏,低不就的意思

就:成。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高不辏,低不就】的来源
  1. 所以高不辏,低不就,那些做媒的,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也有好些不耐烦,所以亲事越迟了。

    来源:--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

高不辏,低不就

的字义分解
拼音 gāo 部首总笔画 10

高[ gāo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易·说卦》传-巽为高。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更多解释]

拼音 bù,fǒu 部首总笔画 4

不[ bù,fǒu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更多解释]

拼音 còu 部首总笔画 13

辏[ còu ]
1. (形声。从车,奏声。本义:车轮上的辐条集中于觳上)。
2. 同本义。
【引证】 《参同契》-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 7

低[ dī ]
1. (形声。从人,氐(dǐ)声。本义:下,与“高”相对)。
2. 同本义。 [更多解释]

拼音 bù,fǒu 部首总笔画 4

不[ bù,fǒu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更多解释]

拼音 jiù 部首总笔画 12

就[ jiù ]
1.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更多解释]

【高不辏,低不就】的常见问题

  • 1.
    高不辏,低不就的拼音是什么?高不辏,低不就怎么读?

    高不辏,低不就的拼音是:gāo bù còu,dī bù jiù

  • 2.
    高不辏,低不就是什么意思?

    高不辏,低不就的意思是:就:成。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

  • 3.
    高不辏,低不就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高不辏,低不就的近义词是: 高不凑,低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