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ǎn mín
拼音
huǎn mín
繁体
急吏緩民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治国等"
急吏缓民的意思

基本定义

“急吏缓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官员处理事务急躁,而对待百姓则显得宽容和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在公务上急躁、不耐烦,而在对待民众时却显得宽容、不紧不慢的官员。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绘一个官员的形象,强调其对待公务和民众的不同态度。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批评某些官员的工作态度。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公共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官员的行为模式和治理效果。

示例句子

  1. 他在会议上总是急吏缓民,对待下属的提案总是急躁不耐,但对民众的诉求却总是慢条斯理。
  2. 这位新上任的市长被批评为急吏缓民,他的快速决策常常忽视了民众的实际需求。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

  • 急功近利:形容人急于求成,只看眼前利益,与“急吏缓民”中的急躁态度相似。

反义词

  • 从容不迫:形容人做事不慌不忙,与“急吏缓民”中的缓民态度相反。

词源与演变

“急吏缓民”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行为的一种期望和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官员行为的一个常用表达。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官员被期望能够公正、耐心地处理公务,同时对民众要有同情心和耐心。因此,“急吏缓民”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官员行为的双重标准。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的政府机构,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官员行为不一致的批评。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官员或管理者表现出“急吏缓民”的行为,人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不满,因为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决策的不公和效率的低下。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急吏缓民”来讽刺那些表面上宽容,实则内心急躁的官员:

急吏缓民心难测,
表面宽容内急躁。
民众诉求置不理,
官僚作风何时了?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官员在办公室里急躁地处理文件,而面对前来求助的民众时,却显得从容不迫。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段节奏快速的音乐来代表“急吏”,而一段缓慢悠扬的音乐来代表“缓民”。

跨文化比较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观念,即官员对待公务和民众的不同态度,可能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反思与总结

“急吏缓民”这个成语在描述官员行为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批评工具。它不仅揭示了官员行为的双重标准,也反映了社会对官员行为的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官员行为的看法和批评。

【急吏缓民】的来源
  1. 急吏缓民,则吏不可纵,政之大功也。

    来源:-- 宋·王禹偁《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太平兴国八年拜右拾遗,直史馆赐银章朱绂,寻知许州。在许三年,急吏缓民而已。”宋·苏舜钦《论五事》

急吏缓民

的字义分解
拼音部首总笔画 9

急[ jí ]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心,及声。本义:狭窄)。
2. 紧,紧缩。
【引证】 《三国志·吕布传》-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
【组词】 急亲戚、 急持、 急窄、 急装、 急绷绷形容把东西拉得很紧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 6

吏[ lì ]
1.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2.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更多解释]

拼音 huǎn 部首总笔画 12

缓[ huǎn ]
1. (形声。从糸(mì),爰(yuán)声。本义:宽松;宽大)。
2. 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引证】 《广韵》-缓,舒也。 《战国策·卫策》-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 《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
【组词】 缓缓、 缓步代车缓辔而行
[更多解释]

拼音 mín 部首总笔画 5

民[ mín ]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书·舜典》-黎民阻饥。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更多解释]

【急吏缓民】的常见问题

  • 1.
    急吏缓民的拼音是什么?急吏缓民怎么读?

    急吏缓民的拼音是:jí lì huǎn mín

  • 2.
    急吏缓民是什么意思?

    急吏缓民的意思是:对官员严格,对百姓宽和。

急吏缓民什么意思

急吏缓民的反义成语

急吏缓民什么生肖

缓急之事

缓急之事的意思

急缓的意思

急事从缓

缓事宜急干

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

忙则多错

缓急可恃

急事缓办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