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伏帖”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心情或状态平静、顺从,没有反抗或不满的情绪。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伏下”(顺从)和“帖服”(服帖)的结合,强调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顺从。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伏帖”常用来描绘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如在权威或压力面前的心理顺从。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用来形容某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意见的接受程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个体或团队在组织中的服从行为。
示例句子
- 面对老师的严厉批评,他只是默默地听着,显得十分伏帖。
- 在公司重组的过程中,员工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伏帖态度。
- 她对丈夫的每一个决定都显得异常伏帖,几乎没有任何异议。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顺从、服帖、听话
- 反义词:反抗、违抗、倔强
同义词中,“顺从”强调的是行为上的服从,而“伏帖”更多强调心理状态的平和与接受。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伏帖”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词源与演变
“伏帖”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伏”字有屈服、顺从的含义,“帖”字则有贴合、服帖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和为贵”,“伏帖”这种顺从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家庭和职场中。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强调“伏帖”可能会被视为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
情感与联想
“伏帖”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和与接受。它让我联想到在压力或权威面前保持冷静和顺从的态度,这种态度有时是必要的,但也需要平衡,以免失去自我。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工作中遇到过需要表现出“伏帖”态度的情况,比如在面对严厉的上司时,保持冷静和顺从有助于维护工作关系,但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伏帖”:
在风暴的中心,我伏帖如叶, 静静承受,不发一言。 心中的波澜,随风而逝, 只留下平静的湖面。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伏帖”让我联想到一片平静的湖面,没有波澜,只有微风轻拂。听觉上,它可能让我想到轻柔的音乐,如钢琴曲,传达出一种平和与宁静的感觉。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submissive”或“compliant”来表达类似的含义,这些词也强调了顺从和接受的态度,但在使用时可能带有更多的负面含义。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伏帖”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在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时非常有用,但也需要注意在使用时平衡顺从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伏帖”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态度。
伏帖
的字义分解
伏[ fú ]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更多解释]
帖[ tiè,tiě,tiē ]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帖,帛书署也。
[更多解释]
伏帖
的分字组词伏帖
的相关词语【伏帖】的常见问题
-
1.伏帖的拼音是什么?伏帖怎么读?
伏帖的拼音是:fú tiē
-
2.伏帖是什么意思?
伏帖的意思是:舒适心里很~。也作伏贴; 同‘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