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民康物阜”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民(人民)、康(健康、安乐)、物(物品、物资)、阜(丰富、充裕)。字面意思是指人民安康,物资丰富。基本含义是指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物资充足,是一个描述社会繁荣和谐状态的成语。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民康物阜”常用来描绘理想的社会状态,如古代诗词中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同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福利状况。
示例句子
- 在那个民康物阜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无忧无虑。
- 政府的目标是实现民康物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 只有社会稳定,才能达到民康物阜的理想状态。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反义词:民不聊生、饥寒交迫、贫困潦倒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国泰民安”更强调国家的安定,而“民康物阜”则更侧重于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物资的丰富。
词源与演变
“民康物阜”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如《尚书》等经典著作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民康物阜”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理想,即社会和谐、人民安乐。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乐观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和谐、繁荣的社会景象。它影响着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表达。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社会发展或国家政策时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对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关注。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民康物阜,花开满园国泰民安。”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丰收景象的田园画,人们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在田埂上嬉戏,展现出一幅民康物阜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欢快的民间音乐,如《茉莉花》等,传递出和谐与繁荣的氛围。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sperous and content socie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含义相似,都是指一个繁荣且人民满意的社会。
反思与总结
“民康物阜”这个成语不仅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美好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化的精髓,并在跨文化交流中传达出对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的重视。
民康物阜
的字义分解
民[ mín ]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书·舜典》-黎民阻饥。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更多解释]
康[ kāng ]
1.
(会意。康为穅的本字。从禾,康声。本义:谷皮;米糠)。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穅。-康,谷皮也。 《庄子·逍遥游》-尘垢粃穅。 《汉书·陈平传》-亦食穅何覈耳。 《庄子·天运》-播康迷目。
[更多解释]
阜[ fù ]
1.
(象形。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阜作左边偏旁,楷书写成阝。本义:土山)。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 《广雅·释丘》-无石曰阜。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牛肃《纪闻》-诸象以鼻破阜。
【组词】
阜陵、 阜陆、 阜丘、 阜垤、 土阜
[更多解释]
【民康物阜】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