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如获至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如同获得了极其珍贵的宝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样东西或某种信息非常珍视,觉得非常宝贵,通常用于表达对某物的极度喜爱或重视。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如获至珍”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对某件物品的特别情感,如一本书、一件古董或一封信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某条新闻、某个消息或某个人的话非常重视。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或收藏界,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新发现的文物的重视。
示例句子
- 当他找到那本失传已久的古籍时,他感到如获至珍。
- 对于这位科学家来说,这次实验的数据简直是如获至珍。
- 她对那条关于环保的新政策感到如获至珍,认为这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视若珍宝、珍视如命、珍如拱璧
- 反义词:视如敝屣、不屑一顾、弃如敝履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情感强度和具体情境的不同。反义词则完全相反,表达的是对某物的轻视或不重视。
词源与演变
“如获至珍”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对珍贵物品的比喻。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表达。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珍视物品和知识是一种传统美德。因此,“如获至珍”这个成语在强调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赞赏的。它让我联想到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珍贵事物的尊重,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非常重要。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意外发现了一本关于当地历史的珍贵书籍,那一刻我感到如获至珍,因为它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也让我对那个地方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系。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如获至珍的诗篇,在心海中轻轻荡漾,每一行都是灵魂的呼唤。”
视觉与听觉联想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学者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翻阅一本古籍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翻书页的沙沙声,或者是内心激动的心跳声。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finding a treasure”或“priceles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反思与总结
“如获至珍”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也让我在表达对某物的珍视时有了更精确的词汇选择。它在强调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是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获至珍
的字义分解
获[ huò ]
1.
(形声。从犬,蒦(huó)声。按甲骨文从隹从又,表示捕鸟在手。本义:猎得禽兽)。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获,猎所获也。 《易巽》-田获三狐。 《诗·秦风·驷賳》-舍拔则获。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谋于野则获。 司马相如《子虚赋》-今日畋乐乎?获多乎?
【组词】
获兽;获兔;获者
[更多解释]
至[ zhì ]
1.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论语》-凤鸟不至。 《字林》-至,到也。 《广韵》-至,到也。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
[更多解释]
如获至珍
的分字组词如获至珍
的相关词语【如获至珍】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