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夏虫疑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夏天的小虫怀疑冰的存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见识短浅,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事物表示怀疑或不理解。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夏虫疑冰”常用来讽刺那些目光短浅、见识狭窄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事的无知或不理解。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认知局限或科学普及时可能会提及。
示例句子
- 他对量子物理的怀疑,真是夏虫疑冰,完全不了解其基本原理。
- 在古代,很多人对日心说持怀疑态度,这不过是夏虫疑冰的表现。
- 面对新技术的出现,那些固守旧观念的人就像是夏虫疑冰,难以接受变革。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井底之蛙、目光如豆、见识浅*
- 反义词: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开明豁达
词源与演变
“夏虫疑冰”出自《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原本用来形容夏天的虫子因为生命周期短暂,无法体验到冬天的冰,因此无法理解冰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比喻人的认知局限。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知识和见识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要不断学,拓宽视野,避免成为见识短浅的人。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启发,让人联想到不断学*和探索的重要性。它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那些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的人时,可以用“夏虫疑冰”来形容他们的态度,以此来鼓励他们开放心态,接受新知识。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夏虫疑冰不知寒,井蛙观天难见宽。”这样的诗句既表达了成语的含义,又增添了文学的美感。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夏天的虫子在阳光下忙碌,而对远处的冰雪一无所知。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夏日蝉鸣与冬日寒风的对比。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frog in the well”(井底之蛙),用来形容那些视野狭窄的人。
反思与总结
“夏虫疑冰”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提醒我们要不断学,开阔视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夏虫疑冰
的字义分解
夏[ xià ]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xié),人头。臼(jù),两手,攵(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夏,中国之人也。
[更多解释]
虫[ chóng ]
1.
“虺”的本字。毒蛇名。
【引证】
《山海经·南山经》-猨翼之山多蝮虫。
【组词】
蝮虫
[更多解释]
疑[ yí,nǐ ]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子止匕,矢声。止,不通。子,幼子。幼子多惑。本义:怀疑)。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疑,惑也。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周书·王佩》-时至而疑。 《韩非子·说难》-疑邻人之父。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尝疑乎是。 唐·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自疑身外。 林觉民《与妻书》-汝腹中之物,佘疑其女也。
【组词】
疑思、 疑影、 疑猜、 疑龊、 疑狐、 疑念、 疑踪、 疑结、 疑阻、 疑冢、 疑敌、 疑人、 疑揣、 疑惑
[更多解释]
夏虫疑冰
的分字组词夏虫疑冰
的相关词语【夏虫疑冰】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