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姜后脱簪: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个典故,讲述的是周宣王的王后姜氏,因国家有难,她摘下头上的簪子,披头散发,以示自责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后妃或妇女在国家危难时表现出的大义和忧国之情。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姜后脱簪常被用来描绘女性角色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教育或讨论古代文化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
示例句子
- 在国难当头,她姜后脱簪,以示与国家共患难。
- 小说中的女主角在家族危机时,姜后脱簪,展现了她的坚强和责任感。
- 历史课上,老师讲述了姜后脱簪的故事,以教育学生爱国的重要性。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忧国忧民、大义凛然 反义词:自私自利、漠不关心
词源与演变
姜后脱簪的词源直接来自周宣王时期的姜后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和历史叙述中,用以强调女性的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姜后脱簪**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和“义”,尤其是在女性角色中强调了她们在国家危难时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以庄重、崇高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古代女性的坚强和无私,以及她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形象。
个人应用
在历史学*中,我曾被姜后脱簪的故事深深打动,它让我理解到即使在古代,女性也能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责任感。
创造性使用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姜后脱簪,发如雪,心似铁,守国门。”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女子,摘下头饰,长发披肩,面带忧色,背景是战火纷飞的城池。这样的画面能很好地传达出姜后脱簪的意境。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概念可以在某些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中找到,如圣女贞德的形象。
反思与总结
姜后脱簪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缩影,也是对女性角色在历史中作用的一种肯定。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无论性别,都应该展现出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表达能力。
姜后脱簪
的字义分解
姜[ jiāng ]
1.
(形声。从女,羊声。本义:水名。姜水)。
2.
同本义。
【引证】
《水经注·渭水》注-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 《国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更多解释]
后[ hòu ]
1.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更多解释]
脱[ tuō ]
1.
(形声。从肉,兑(duì)声。本义:肉去皮骨)。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脱,消肉臞也。 《尔雅》-肉去骨曰脱。 《礼记·内则》-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 《列子·天瑞》-其状若脱。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筋骨尽脱矣。
[更多解释]
姜后脱簪
的分字组词姜后脱簪
的相关词语bù jiāng
不gòng jiāng
共zhōu jiāng
周yǎo jiāng xiā cù
咬wàn nián zhī hòu
万年之wàn mǎ zhēng xiān,huá liú luò hòu
万马争先,骅骝落sān sī ér hòu xíng
三思而xià pō bù gǎn,cì hòu nán féng
下坡不赶,次bù tuō
不diū tuō
丢lín zhèn tuō táo
临阵shū quē jiǎn tuō
书缺简wáng zān
亡dī zān
低liáng liáng zān ér
凉凉fèng xī zān
凤犀【姜后脱簪】的常见问题
-
1.姜后脱簪的拼音是什么?姜后脱簪怎么读?
姜后脱簪的拼音是:jiāng hòu tuō zān
-
2.姜后脱簪是什么意思?
姜后脱簪的意思是:汉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贤而有德,事非礼不言,行非礼不动。宣王常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之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有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后用为后妃辅主以礼的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