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张国焘 是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出生于17年,逝世于1979年。他在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长征期间。然而,他在1938年背叛了党,加入了国民党,这一行为使他在共产党的历史中成为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语境分析
在历史学术语境中,张国焘 通常与长征、分裂主义和背叛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在文学作品中,他可能被描绘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具有多重性格和动机。在口语中,提及张国焘可能会引发关于忠诚、背叛和个人选择的讨论。
示例句子
- 在长征期间,张国焘的决策对红军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学家对张国焘的背叛行为持有不同的看法。
- 张国焘的一生是**共产党早期历史的一个缩影。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叛徒、分裂者
- 反义词:忠诚者、坚定者
词源与演变
张国焘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词源直接来源于其个人姓名。在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中,他的名字通常与特定的历史和评价联系在一起,这些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张国焘 的名字常常与忠诚与背叛的主题相关联。他的行为在共产党的历史教育中被用作反面教材,强调忠诚和团结的重要性。
情感与联想
提及张国焘可能会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包括对历史人物的同情、批判或反思。他的故事可能引发关于个人选择与集体利益之间冲突的讨论。
个人应用
在个人经历中,张国焘的名字可能在历史学*或讨论中出现,作为理解**共产党历史和价值观的一个关键点。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张国焘的名字可以被用来象征历史的转折点或个人命运的悲剧:
在长征的征途上,张国焘的名字
如同一颗迷失的星辰,
在历史的夜空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历史纪录片或老照片,张国焘的形象可能唤起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音乐方面,可能会选择一些沉重或戏剧性的音乐来配合他的历史形象。
跨文化比较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历史人物如叛徒或分裂者的形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这取决于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反思与总结
张国焘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复杂性和争议性使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讨论点。通过深入分析他的生平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多维性和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张国焘
的字义分解
国[ guó ]
1.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更多解释]
焘[ tāo ] [更多解释]
【张国焘】的常见问题
-
1.张国焘的拼音是什么?张国焘怎么读?
张国焘的拼音是:zhāng guó dào
-
2.张国焘是什么意思?
张国焘的意思是:江西萍乡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组织主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副主席。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四川懋功与其带领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红军总政委。长征途中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的决定,另立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938年从陕甘宁边区逃往武汉,投入国民党特务集团。1979年病死于加拿大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