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唇揭齿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一方受到损害,另一方也会感到不安或受到牵连。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国家、团体或个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或军事上的相互依赖。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朋友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示例句子
- 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紧密,可以说是唇揭齿寒。
-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团队成员之间唇揭齿寒,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
- 在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经济体都感受到了唇揭齿寒的影响。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唇亡齿寒、休戚相关、息息相关 反义词:无关痛痒、风马牛不相及
词源与演变
“唇揭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用于强调合作和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困难时期相互支持的必要性。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我和朋友之间的紧密关系。例如,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成果。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唇揭齿寒,情深意重,
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心手相连,不弃不离,
友谊长存,岁月静好。
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两个人紧紧相拥的画面,或者两个国家紧密合作的场景。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的话语和和谐的旋律。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the same boat”或“interdependent”,但这些表达没有“唇揭齿寒”这样形象和深刻的比喻意义。
反思与总结
“唇揭齿寒”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且强调了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合作和团结的意义,并在适当的场合有效地传达了这种关系。
唇揭齿寒
的字义分解
揭[ jiē,qì ]
1.
标志。
【引证】
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
2.
揭揭。
[更多解释]
齿[ chǐ ]
1.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2.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更多解释]
寒[ hán ]
1.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易·说卦》-乾为寒。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更多解释]
唇揭齿寒
的分字组词唇揭齿寒
的相关词语【唇揭齿寒】的常见问题
-
1.唇揭齿寒的拼音是什么?唇揭齿寒怎么读?
唇揭齿寒的拼音是:chún jiē chǐ hán
-
2.唇揭齿寒是什么意思?
唇揭齿寒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同“唇亡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