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定义
控告:指个人或团体向司法机关提出正式的指控,要求对某人或某组织进行法律上的追究或审判。控告通常涉及刑事犯罪或民事侵权行为。
语境分析
-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控告可能被用来描绘紧张的法庭场景或揭示人物之间的冲突。
-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控告可能被简化为“告发”或“举报”,用于描述向当局报告某人的不当行为。
- 专业领域:在法律领域,控告是一个正式的法律程序,涉及详细的证据和法律条文。
示例句子
- 她决定控告公司违反劳动法。
- 警方接到控告后立即展开调查。
- 在法庭上,律师详细阐述了控告的理由。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指控、告发、举报
- 反义词:辩护、申诉、辩解
词源与演变
控告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向上级或官方报告某事。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演变为向司法机关提出正式的指控。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法治社会中,控告是维护法律正义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对不公正行为的抵制。
情感与联想
控告往往带有严肃和正式的情感色彩,可能引发紧张和不安的联想,尤其是在涉及个人隐私和名誉的情况下。
个人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控告可能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和情感纠葛。例如,曾经有人因为工作场所的不公正待遇而选择控告雇主。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控告可以被用来象征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在正义的天平上,控告的声音如雷霆般响彻云霄,揭示黑暗中的罪恶。”
视觉与听觉联想
控告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场景,法官的锤声,律师的辩论声,以及证人的证词。
跨文化比较
在不同语言中,控告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向司法机关提出正式指控——是普遍存在的。
反思与总结
控告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涉及法律程序,还涉及道德和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控告这一词汇对于培养法治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控告
的字义分解
控[ kòng ]
1.
(形声。从手,空声。本义:开弓)。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控,引也。 曹植《白马篇》-控弦破左的。 《抱扑子·金丹》-或控弦以弊筋骨。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
【组词】
控弦、 控弦之士、 控背
[更多解释]
告[ gào ]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易·益》-告公用圭。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尔雅·释言》-告,请也。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书·甘誓》-予誓告汝。 《书·汤诰》-诞告万方。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更多解释]
【控告】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