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āng miàn luó,duì miàn
拼音
dāng miàn luó duì miàn
繁体
當面鑼,對面鼓
用法
"作状语;指当面对质或交锋"
当面锣,对面鼓的意思

基本定义

当面锣,对面鼓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面对面地敲锣打鼓。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双方直接对话,公开辩论,或者面对面地解决问题,强调的是直接性和公开性。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戏剧性的对峙场面,如戏剧中的对白或小说中的辩论场景。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两个人直接且公开地讨论问题,不回避矛盾。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辩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双方律师或政治家在法庭或议会中的直接交锋。

示例句子

  1. 他们俩在会议上当面锣,对面鼓地争论了两个小时,最终也没有达成共识。
  2. 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的律师当面锣,对面鼓地辩论,法官仔细听取每一方的论点。
  3. 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当面锣,对面鼓地交流意见,找到问题的根源。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面对面、直接对话、公开辩论 反义词:背后议论、暗中操作、私下解决

同义词中,“面对面”强调的是直接性,而“公开辩论”则强调的是公开性和正式性。反义词中,“背后议论”和“暗中操作”都强调了非公开和非直接的性质。

词源与演变

这个成语可能起源于古代的戏剧表演,其中演员通过面对面的对话来展开剧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任何形式的直接和公开的交流。

文化与社会背景

文化中,直接和公开的交流被视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个成语体现了人重视直接沟通和公开辩论的传统。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张和正式的感觉,因为它通常与重要的或紧张的交流场景相关联。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戏剧性的对峙和激烈的辩论。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需要直接和公开交流的场合,如工作会议、家庭讨论或朋友间的争执。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当面锣,对面鼓,声声入耳,心心相印。”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一人敲锣,一人打鼓,这种场景给人一种紧张和正式的感觉,声音的回响也增加了对话的强度。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ce-to-face”或“open debate”,但它们没有“当面锣,对面鼓”这种形象和戏剧性的意味。

反思与总结

“当面锣,对面鼓”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直接和公开交流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交流的直接性和效果。

引证解释
  1. 就说媳妇儿也罢,也有这样~的说亲的吗?

【当面锣,对面鼓】的来源
  1. 他听见俺娘说不拘几时要对这活,他如何就慌了。要着我,你两个当面锣、对面鼓的对不是!

    来源:--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

当面锣,对面鼓

的字义分解
拼音 dāng,dàng 部首总笔画 6

当[ dāng,dàng ]
1. 主领;典领。
【引证】 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

2.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引证】 《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 《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赍赏,典当胡夷。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
【组词】 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更多解释]

拼音 miàn 部首总笔画 9

面[ miàn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更多解释]

拼音 luó 部首总笔画 13

锣[ luó ]
1. 带卷边的青铜圆盘 ,通常用槌子击打就发出柔和而洪亮、能传得很远的声音。
【引证】 《广东军务记》-鸣锣聚众。

2. 又。
【引证】
[更多解释]

拼音 duì 部首总笔画 5

对[ duì ]
1.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2.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更多解释]

拼音 miàn 部首总笔画 9

面[ miàn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 13

鼓[ gǔ ]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
[更多解释]

【当面锣,对面鼓】的常见问题

  • 1.
    当面锣,对面鼓的拼音是什么?当面锣,对面鼓怎么读?

    当面锣,对面鼓的拼音是:dāng miàn luó,duì miàn gǔ

  • 2.
    当面锣,对面鼓是什么意思?

    当面锣,对面鼓的意思是: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