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suǒ ān,wù shī rén
拼音
zhī suǒ ān shī rén
繁体
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用法
"作主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意思

基本定义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不要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句话强调的是一种道德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中的“恕”道,主张在人际交往中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避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句话常被用来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简化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和心理学,这句话被用来讨论道德决策和同理心的重要性。

示例句子

  1. 在处理客户投诉时,我们应该牢记“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原则,耐心倾听并尽力解决问题。
  2. 作为领导者,要时刻提醒自己“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这样才能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教诲,避免做出自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推己及人
  • 设身处地

反义词

  • 己所欲,施于人(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反,强调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

词源与演变

这句话源自《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恕”道的核心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成为了中华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传统文化中,这句话被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了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这一原则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和国际关系等领域。

情感与联想

这句话给人以温暖和正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它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提醒自己遵循“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原则。例如,在与人交流时,我会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说出或做出可能伤害对方的事情。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句话融入到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中:

春风拂面暖,人心亦需温。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他人。
花开花落间,情谊长存心。

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对待他人,周围是和谐的自然环境,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善良。在听觉上,可以是一段轻柔的音乐,伴随着这句话的朗诵,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道德原则是“黄金法则”(Golden Rule),即“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理念相似,都强调了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这句话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指南。它不仅在语言学中帮助我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观,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指导我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通过深入学和应用这句话,我更加明白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实践这一原则。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来源
  1. 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来源:-- 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解》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的字义分解
拼音部首总笔画 3

己[ jǐ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绳曲之形。“己”是古“纪”字,假借作“自己”用。①本义: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②自己) 自己,本人。
【引证】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晋·干宝《搜神记》-自拟己头。 唐·柳宗元《三戒》-且噬己也。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己悲。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在己为有悔。
【组词】 舍己为公、 异己、 克己、 知己、 己身、 己私、 己里钱

8. 天干的第六位。
【引证】 《吕氏春秋·慎行论》-己与三相近。
【组词】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更多解释]

拼音 zhī 部首总笔画 3

之[ zhī ]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更多解释]

拼音 suǒ 部首总笔画 8

所[ suǒ ]
1. (形声。从斤,户声。斤,斧子。(hǔ)本义:伐木声)。
2.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引证】 《诗·商颂·殷武》-有截其所。 《荀子·王霸》-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 《吕氏春秋·达郁》-必于无人之所。 《吕氏春秋·谨听》-僻远悠闲之所。 《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 《聊斋志异·促织》-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清·袁枚《祭妹文》-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组词】 哨所;寓所;诊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 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
[更多解释]

拼音 bù,fǒu 部首总笔画 4

不[ bù,fǒu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更多解释]

拼音 ān 部首总笔画 6

安[ ān ]
1.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2.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 4

勿[ wù ]
1.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2.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更多解释]

拼音 shī 部首总笔画 9

施[ shī ]
1. (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2. 旗飘动。
【引证】 《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说文》-施,旗貌。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旖旎(施)从风。
[更多解释]

拼音部首总笔画 3

于[ yú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更多解释]

拼音 rén 部首总笔画 2

人[ rén ]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更多解释]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的分字组词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的相关词语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常见问题

  • 1.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拼音是什么?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怎么读?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拼音是:jǐ zhī suǒ bù ān,wù shī yú rén

  • 2.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意思是:施: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3.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近义词是什么?

    答: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近义词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